刘义隆绝地反击:从傀儡到反杀,瓦解徐羡之谢晦同盟全解析

基于谢晦等人的共同利益,他们就应该建立默契的攻守同盟;因为他们都已没有回头路了。

身为臣子,杀了一个皇帝,又杀了一个亲王;拥立了一个皇帝,却不经这个皇帝同意,就擅自做出形同造反的重要人事任命,他们还有什么回头路呢?

但是基于各自的利害关系,他们却都忍不住想推卸自己的责任;想让其它同伙,承担更大的责任。

在这种背景下,他们五个人都是有意无意的在出卖同伙。

在迎立刘义隆前,大家就一致认为应该杀掉少帝刘义符;因为杀了刘义符,就等于大家集体上缴了一份天大的投名状。

但等事情进行到一半时,傅亮竟然拉稀了,还出来当好人;总而言之,我们绝不可以弑君的,弑君是不对的。

看到傅亮的这种操作,徐羡之当时就火了:“大家说好了要杀掉皇帝,你现在说这种话,是想干什么?是想把杀皇帝的罪责,全推到我们身上吗?”

这种分歧,实际上只是很小的分歧。因为这种分歧并不是致命的。而后来的分歧,却显然是致命的。

刘义隆当皇帝后,让王弘当司空。王弘就说:“您能当皇帝,我并不是主要策划者,所以我不敢接受这种职务。”王弘这种话,是什么意思呢?

显然是证明,在废立皇帝这件事上,他并不是主谋,只是胁从。

王弘作为废立皇帝的主要参与者,只因为不是主谋,都想洗脱废立皇帝的罪责,一心要向新皇帝表示忠心。那些与此事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人。自然更会做出类似的表示了。

这种分歧已够要命了,更要命的事还在后面。

刘义隆在打击谢晦时,敢把檀道济拉过来,表面上是因为刘义隆有智慧、有胆识,但更重要的原因,显然是因为檀道济早就通过一系列列行为,向刘义隆表示了忠心,并与谢晦等人划清了界限。

换而言之,澶道济也象王弘一样,极力表示自己只是迫于形势、被动卷入的,充其量只是胁从。

御用文人为了证明刘义隆,重用檀道济去攻打谢晦,那是绝胜千里之外的、大智大勇的决策,所以就把檀道济向皇帝表示忠心、与谢晦等人划清界限的内容都模糊了起来。

王弘、檀道济这种做法,显然让谢晦、徐羡之、傅亮三个人彻底孤立了。

因为这似乎证明,真正的主谋就是他们三个人。

但这一切也不能怪王弘、檀道济不讲义气。

我们必须得知道,傅亮代表的辅政大臣,到荆州迎立刘义隆时,就让刘义隆一个下马威打得晕头转向了。所以当时的傅亮,就已向刘义隆表示忠心了。因为类似的原因,刘义隆在杀傅亮时,才愿意放过傅亮的儿子。
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上遣中书舍人以诏书示亮,并谓曰:“以公江陵之诚,当使诸子无恙。”

傅亮的这种操作,让谢晦与徐羡之两个人,更有一种说不出孤单。

因为这样绕来绕去,似乎等于说,他们两个人才是最大的主谋。

事情发展到此时,已非常可怕了;更可怕的还在于,谢晦在出任荆州刺使时,还开始费尽心机的与刘义隆的亲信到彦之结交,后来更让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刘义隆的弟弟。

谢晦这样作的目的是什么?自然是想通过这些方法缓和与皇帝的矛盾。谢晦这样作,自然符合他的利益,但他这样作的结果,显然让他们本来就脆弱的同盟,变得更加脆弱了。

傅亮、谢晦的这些行为本身,就会让王弘、檀道济等人感到不安。

一切是显然的,傅亮、谢晦主动向皇帝表示友好、妥协,王弘、檀道济却和皇帝保持着距离,那以后恐怕就是傅亮、谢晦这两个主犯没事,而他们这些从犯,却要受到皇帝的惩罚了。

在这种背景下,王弘、檀道济自然更会积极的向皇帝表示忠心、妥协。

他们四个人如此,徐羡之更是害怕的不能自已。

在这种背景下,徐羡之一度想退出政治舞台,用此表示自己从前废杀皇帝,纯粹是为了国家的利益,因为他早已把自己的权力、地位看得非常淡了。但他也隐隐感觉,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,绝不会因为自己妥协、退缩就可以逃过惩罚的,所以在人们的劝说下、在皇帝的谦让下,他又出来主持帝国政务了。

从完全理性的角度看,他们五个人应该共同进退。谁也不应该向皇帝妥协。他们可以表示忠于皇帝,却绝不可以通过这种私下交易向皇帝妥协。问题是,他们陷入囚徒的困境之中,谁也忍不住想向皇帝示好。

如果他们五个人拧成一条绳,那中央、地方的军政长官,就绝不敢轻易向皇帝靠的太近。因为在这五个军政大佬与皇帝保持距离的背景下,其它人敢向皇帝靠的太近,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事,因为这随时会遭到军政大佬的联合报复。但这五个军政大佬已开始纷纷向皇帝表示妥协,中央、地方的军政长官,自然可以放心大胆的向皇帝身边靠近了。

一方面是皇帝的权力不断加强(越来越多的向皇帝表示忠心、妥协;而且表示忠心、妥协的方式越来越升级),另一方面却是军政大佬的裂纹已产生(他们都争着向皇帝表示忠心、妥协,彼此之间已无法信任对方了)。

在这种背景下,中央、地方的军政长官,自然更不敢站在谢晦等人身后了;相反都会有意无意的与他们划清界限。而这种结果,自然又会让皇帝的权力加强,而让军政大佬的影响力降低。这样反复升级到一定阶段,皇帝自然敢收网打击那些军政大佬了。

徐羡之、谢晦等人,谁也无法知道对方心里到底想些什么。所以面对皇帝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,他们都忍不住向皇帝表示忠心、妥协。而看到自己的盟友都向皇帝表示忠心、妥协后,他们对皇帝的恐惧之心就会更重了。

看到自己盟友对皇帝妥协的态度,他们实在一点信心也没有了。换而言之,当皇帝要打击自己时,自己的盟友会怎样做呢?是会支持自己,还是会站在皇帝一边,他们是一点信心也没有了。

在这种背景下,王弘、澶道济因为是胁从的身份,自然就产生了要戴罪立功的念头。到此为止,军政大佬已完全丧失了继续与皇帝抗衡的机会。

谢晦坐镇荆州,本来是非常有信心与皇帝相争的。但听到檀道济亲自率军而来,他顿时绝望了,这绝不是因为他认为檀道济英雄无敌。

谢晦感到绝望的主要原因是,假如檀道济不站在皇帝一边,那皇帝派军进攻荆州时,就得时刻担心檀道济在东部地区,随时向中央政府捅一刀,但现在皇帝没有这种担心了,自然可以放手进攻荆州了。

在这种背景下,那些处于观望中的军政长官,自然谁也不敢再观望了,于是谢晦以一隅之地对抗天下的形势,已无可改变了。

事情发展到此时,曾经不可一世的辅政大臣,就这样一个个被皇帝驯服了,或是淘汰出局了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waimaiplus.cn/6022.html

赞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