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说,朱温好色,想睡自己的儿媳妇;而他的两个儿子朱友文、朱友圭,为了得到皇位继承权,也希望自己的媳妇和朱温搞好关系;于是朱温就和朱友文、朱友圭的媳妇睡在了一起。
据说,朱友文的媳妇,与朱友圭的媳相比,更得朱温的宠爱,所以朱温就想让朱友文当皇位继承人;朱友圭对此非常不高兴。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后殂,帝纵意声色,诸子虽在外,常征其妇入侍,帝往往乱之。友文妇王氏色美,帝尤宠之,虽未以友文为太子,帝意常属之。友圭心不平。
朱温病危时,就让朱友文、朱友圭的媳妇,都陪在自己身边。朱友圭的媳妇得知,朱温并没有让朱友圭继位意思,就怂恿朱友圭火并了朱温。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帝疾甚,命王氏召友文于东都,欲与之诀,且付以后事。友妇张氏亦朝夕侍帝侧,知之,密告友曰:“大家以传国宝付王氏怀往东都,吾属死无日矣。”夫妇相泣。
公元912年,朱友圭弑杀朱温,并且爬上皇位。
公元913年,朱友贞联络了几个军方大佬,火并了朱友圭;然后爬上皇位。
相关历史内容,有可信度吗?
显然是没有的!
因为相关内容,明显是朱友贞一伙写的。
朱友贞火并朱友圭上位后,为了证明自己上位完全合法,就编造了一个极尽扯淡之能的内容。
据朱友贞所说,朱友文并不是朱温的亲儿子,他本来姓康名勤,后来被朱温收养,改名朱友文。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博王友文,字德明,本姓康名勤。幼美风姿,好学,善谈论,颇能为诗,太祖养以为子。
据朱友贞所说,朱友圭是朱温的亲儿子。但是,朱友圭的母亲是一个营妓,身份卑贱的不能再卑贱。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友珪,小字遥喜,母失其姓,本亳州营妓也。
当然了,因为这些内容是朱友贞写的,所以朱友贞的身份,那可高贵的不得了。因为朱友贞是朱温的亲儿子,母亲更是张皇后,他是妥妥的嫡子!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太祖第四子也,母曰元贞皇后张氏。帝美容仪,性沉厚寡言,雅好儒士。
为什么说,相关内容,就是朱友贞一伙所写呢?
因为相关内容,完全符合朱友贞的利益,却显然经不起任何推敲。
按朱友贞所说,朱友贞是朱温和张皇后生的儿子;而朱友文只是朱温的养子;朱友圭虽然是朱温的儿子,但是他的母亲是一个营妓。
现在问题就来了;如果三个人的身份,相差如此悬殊,为什么朱温在选择继承人时,就没有优先考虑朱友贞呢?
无论从哪个角度,它也应该优先考虑朱友贞啊。
从这层意义上,朱友文、朱友圭、朱友贞的身份地位,应该不会有本质的差别,所以皇位继承权之争,就在他们三个人之间进行。
而且,从当时的情形去看,朱友圭显然是通过合法程序继位的。因为,朱温病危的时候,只有朱友圭留在帝国都城,而且手握禁军大权;朱友文、朱友贞两个虽然都身居高位,但是都远离帝国都城。
从这种最简单的人事安排去看,朱温显然就是计划让朱友圭继位的;否则这种人事安排,也未免太过匪夷所思了。
如果这样记述历史,朱友贞后来火并朱友圭上位,多少就有些好说不好听了。因为,这就是妥妥的乱臣贼子弑君上位啊!
在这种背景下,朱友贞上位后;就需要论证自己上位的合法性了。
为此,他先在兄弟三人的身世上大作文章;于是,朱友贞成了张皇后的儿子;而朱友圭的母亲就成了一个营妓;至于朱友文,更成了朱温的养子。换而言之,无论从哪个角度,朱温的皇位,也应该由朱友贞继承。
但是这套谎言,有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。
那就是,既然三个人的身份地位相差如此悬殊,朱温在最初选择继承人时,为什么一直都是优先考虑朱友文、朱友圭,却从来没有考虑朱友贞呢?
于是,朱友贞就又编了一个谎言,这个谎言更是漏洞百出,但是因为它完全聚集于男女的下三路,所以人们通常都会津津乐道,更愿意相信他是真的。
在这个谎言中,朱温喜欢睡儿媳妇,朱友文、朱友圭的媳妇,最受朱温宠爱,所以朱温在选择继承人时,就优先考虑朱友文、朱友圭了。
再换而言之,朱友贞虽然是朱温与张皇后的儿子;但是因为他舍不得献出自家媳妇,或是自家媳妇不给力,所以就在皇位继承权之争中,就一直处于绝对劣势。
于是,朱友圭的母亲虽然是一个妓女;朱友文的父亲都不是朱温,但是因为愿意把媳妇奉献给朱温,而且媳妇也比较给力,所以就在皇位继承权之争中,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。
这样一写,就是实在有损先帝的形象了。
问题是,先帝就是一个王八旦,否则,朱友贞当个皇帝,怎么会这么费劲呢?所以,处于于朱友贞的视角, 为了证明自己上位合法,有损先帝的形象,就有损一些吧。
这种故事,不知道,你们相信不,我反正是不会相信的。
只是这种故事,也比较符合李存勖一系的利益,所以李存勖自然就照单全收了。
从这层意义上,抛开各种狗血之极的内容。围绕后梁帝国的皇位继承权,无可置疑的事实大约只有两个。
第一、朱温有三个强势的儿子。
朱友圭坐镇帝国都城洛阳,手握禁军大权。
朱友文坐镇汴梁,主管帝国经济事务。
朱友贞坐镇汴梁,主管汴梁的军政事务。
第二、最初,年龄最大的儿子(朱友圭)继承了皇位,并且灭掉了一个威胁自己皇位的弟弟(朱友文)。
接下来,另一个弟弟(朱友贞)在三个军政大佬的支持下,又灭了自己哥哥(朱友圭),成为传说中的梁末帝。
其它的内容,其实都是一个个罗生门。
而我们最熟的相关历史,显然是胜利者朱友贞所写。
所以,抛开云遮雾罩的内容,我们只能知道,朱温有三个儿子围绕皇权展开了激烈的相争。
因为当时的朱友圭在帝国都城洛阳,而朱友文、朱友贞都在汴梁城;所以朱友圭近水楼台先得月,就直接爬上了皇位。
当然了,类似的人事安排,多少证明朱温就是把朱友圭当皇位继承人培养的,因为皇位继承人坐镇中央政府,强势亲王坐镇地方,这是通常的惯例。
朱友圭虽然是正常上位,但是因为地方强势亲王势力太大,而且中央、地方的军政大佬又愿意在他们之间纵横开合,所以朱友圭坐在皇位上,也是非常不稳定的。
朱温是怎么死的呢?
就我看各种历史书的经验,应该是正常死亡的。更主要的是,朱温是正常死亡,还是非正常死亡,都不影响我们理解这段历史。
也许有人会说,如果朱友圭是正常继位,反对者就难以取代他了。
问题是,就算朱友圭是正常继位,只要实力不够,反对者也可以把弑君的罪名加在他头上,还可以代取他的。
更主要的是,就算朱友圭是弑父上位,只要他控制了局势,人们也得承认他是正常上位。因为宫廷秘闻,本身就真假难辩的,朱友圭说自己父亲是正常死亡,谁又能证明它是非常死亡呢?
这种故事,本身就是信则有之,不信则无之。
这就好像雍正在位期间,突然听到一种说法,那就是康熙是被他弑杀的;而且康熙最初是计划让十四子继位的;只是被四子的雍正篡改了遗诏,…..
听到这个消息,雍正都抓狂了,因为苍天啊、大地啊,我忠孝之心可表天地,怎么会传出这种谣言呢?
我们必须得知道,雍正是最后的胜利者,朱友圭作为失败者,自然更不用说了。
更主要的是,这种说法流传甚广,以至于现代历史学者在说到这段历史时,总需要不厌其详的解释这件事。
甚至而言,皇太极怎么死的,也存在被多尔衮弑杀的说法。
幸好,清史的资料比较丰富,所以类似的说法,现在基本可以肯定,都是胡编乱造的。
如果清代据我们比较远,而且资料比较少,最后经过各种原因,就剩下各种极尽狗血的内容,那我们再看清初的历史,还能看到所谓的真相吗?估计是不能了。因为皇太极兄弟为了一个美女,争得一地狗血;雍正利用江湖高手篡改遗诏的故事,实在太狗血,狗血的足以吸引住绝大部分读史者的眼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