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子萧长懋死后,齐武帝就让太孙,也就是太子的儿子,成了自己的皇位继承人。
面对齐武帝的这种安排;竟陵王萧子良非常不爽;追随在竟陵王萧子良身后的人,也非常不爽。因为在他们看来,太子死了,就应该让竟陵王萧子良当皇位继承人。
竟陵王萧子良是齐武帝的次子;在他看来,皇帝的长子死了,轮也应该轮到他这个次子继位了。
19岁时,萧子良就官任至会稽太守,都督五郡,封闻喜县公。
24岁时,齐武帝萧赜即位,萧子良被封为竟陵王,历任护军将军、司徒、车骑将军。
28岁时,萧子良升任司徒。
33岁时,加封尚书、扬州刺使;本官如故。
以萧子良的年龄、履历,怎么看,也比太孙更适合当皇位继承人。
关键是,萧子良门下,聚集着大量的权贵子弟;而且都时一时才俊。
史书是这样说的:“萧子良从小就崇尚清高,真诚的对待宾客,才能出众的俊士仁人,都聚集在他的门下。”
因为类似的原因,齐武帝活着的时候,萧子良还压制着自己的想法;齐武帝死的时候,萧子良彻底压不住自己的想法了;至于追随在他身后的人,更是直接就开始行动了。总而言之,这个皇位,就应该由萧子良继承!
事实上,在萧赜弥留之际,王融就公开阻止太孙继位。
王融既是“竟陵八友”之一;又是瑯琊王氏主要成员之一。这种双重身份,让王融难免想拥立竟陵王萧子良继位,从而让自己可以复兴东晋初年的家族荣耀。
而萧子良呢,竟然也没有经起这种诱惑,于是半推半就的走上了不归路。
在武帝萧赜死后,萧子良在王融的支持下,抢先太孙到了大殿,并派军队阻止太孙进入大殿。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戊寅,上疾亟,暂绝;太孙未入,内外惶惧,百僚皆已变服。………及太孙来,王融戎服绛衫,于中书省阁口断东宫仗不得进。
萧子良一伙的意思非常简单,那就是这个皇位,必须得由萧子继承。
为什么呢?因为萧昭业就是一个小屁孩,他懂得个屁啊;让他当皇帝,国家肯定会不行的;而萧子良年富力强,更主要的是德高望众,让他当皇帝,国家才会有希望的。
萧子良试图篡位的行为,使武帝萧赜设置的政治格局,当时就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纹。
毫不夸张的说,萧子良的利欲薰心,只是给萧鸾的迅速崛起,充当了垫脚石。
萧鸾是齐武帝萧賾的堂弟,因为齐武帝的兄弟子侄加起来有三十多个;所以,萧鸾作为齐武帝的堂弟,只混了一个西昌侯的爵位。
如果萧子良能拒绝皇位的诱惑;如果萧子良不选择当乱臣贼子。他以亲王身份,凭借早已经营起来的势力,绝不可能被萧鸾直接踩在脚下的。
但很不幸,萧子良似乎低估了当乱臣贼子的难度与风险,于是齐武帝萧赜刚死,他就被萧鸾踩在了脚下。
基于齐武帝的想法。
萧鸾是没有机会篡位的,因为他只是一个侯爵;而且还有强势亲王萧子良的制衡。所以,齐武帝给了萧鸾巨大的权力,希望他能成为小皇帝的得力助手。
基于齐武帝的想法。
萧子良也是没有机会篡位,因为萧鸾拥有巨大的军政资源制衡着他。所以,齐武帝给了萧子良巨大的军政资源,只希望他能成为小皇帝的主要守护者。
问题是,萧子良并不这样想。
于是,齐武帝尸骨未寒,甚至齐武帝还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气;萧子良就以乱臣贼子的身份出现(公然与太孙争夺皇位),而萧鸾以维护皇权的身份出现(支持帝国法定皇位继承人)。
在这种背景下,只经过一个回合的简单较量,萧子良就被萧鸾踩在了脚下。
我们必须得知道,武帝萧赜,一直都在压制皇族亲王的势力。萧子良可以说是唯一的强势皇族亲王。
萧子良的失势,意味着皇族亲王势力丧失了领衔人物;而这也为萧道成一系的毁灭,拉开了序幕。
此时,可以制衡萧鸾的,大约就是随王萧子隆了。
随王萧子隆,当时担任任荆州刺使之职。
我们必须得知道,荆州刺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职务,翻开东晋历史,荆州刺使通常都是可以与中央政府抗衡的;刘裕死后,刘义隆也是以荆州刺使的身份,制服杀害少帝的辅政大臣,并且成为宋文帝的。
因为类似的原因,面对荆州刺使萧子隆;萧鸾还是有所顾忌的。
因为不能解决随王萧子隆;就有可能步入徐羡之、谢晦等人的覆辙;徐羡之、谢晦等人控制中央政府后,就杀了少帝刘义符;结果都被担任荆州刺史的宜都王刘义隆反杀了。
但是,萧衍说了,解决随王萧子隆很容易。因为,齐武帝的布局就有问题,皇族亲王手下的高级属员权力太大;他们与皇族亲王就没有太多的依附关系;甚至还会有各种不可言说的矛盾、隔阂;您现在以执政官的身份,调任随王的高级属员,让他们担任更高级别的职务,他们没有理由拒绝;把这些人都调走;再调随王进京,他想拒绝,也没有资本。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荆州刺史、随王子隆,性温和,有文才;鸾欲征之,恐其不从。衍曰:“随王虽有美名,其实庸劣。既无智谋之士,爪牙唯仗司马垣历生、武陵太守卞白龙耳。二人唯利是从,若啖以显职,无有不来;随王止须折简耳。”鸾从之。
解决了随王萧子隆,剩下的事,就是清洗小皇帝身边的人了。
到此为止,齐武帝萧赜精心设置的权力格局,已经彻底残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