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存勖伐蜀 应该让谁当大军统帅

李存勖大举伐蜀的目的。一方面,自然是为了兼并巴蜀。另一方面,显然是为了通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彻底改编帝国军队,打击藩镇大佬、元老重臣的力量。
因为类似的原因,最初竟然有人提议,应该让段凝担任伐蜀大军的统帅。我们必须得知道,段凝是梁朝降将的代表的人物,在梁灭亡前夕,段凝是梁朝的军界一哥。据说是因为段凝善于拍宫廷力量的马屁,所以宫廷力量就玩命吹嘘段凝用兵如神;于是段凝作为梁朝军界一哥,把梁朝折腾灭亡了;现在竟然有人建议李存勖,应该让段凝领衔伐蜀。
我们现在的问题是,李存勖为什么想让段凝领衔伐蜀呢?显然是让段凝这种梁朝降将领衔讨伐蜀国,可以更彻底的改编帝国军队。
因为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肯定会最大限度的调动帝国军队。在这种背景下,藩镇大佬、元老重臣曾统率的军队,都会调拨到段凝手下。这种过程,肯定会削弱藩镇大佬、元老重臣的军事影响力。而段凝呢?只是一个梁朝降将,如果李存勖再让众多后唐嫡系力量制约他,他是飞不到天上的。
但是这种玩法,显然会受到人们本能的排斥,而且理由也是现成的。一切是显然的,梁末帝重用段凝,所以梁朝灭亡,现在李存勖这样重用段凝,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?在这种背景下,郭崇韬代表大家公开反对这种提议说,段凝有什么狗屁军事天才?他就是一个亡国的败将、降将,如果他真的用兵如神,为什么让我们一战亡了国呢?您重用这种人,置众多百战功成的元老重臣于何地呢?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丁酉,帝与宰相议伐蜀,威胜节度使李绍钦素谄事宣徽使李绍宏,绍宏荐“绍钦有盖世奇才,虽孙、吴不如,可以大任。”郭崇韬曰:“段凝亡国之将,奸谄绝伦,不可信也。”
问题是,不让段凝领衔伐蜀战争,让谁领衔呢?从理论上,自然是应该让李嗣源领衔。但是,基于李存勖的角度,显然不愿意做出这种安排,因为以李嗣源的资历、实力、军界地位,率大军伐蜀取得胜利,那可真有可能飞到天上的。
后来魏博兵变时。有人提议让李嗣源讨伐魏博时,李存勖虽然百般推脱,但是架不住提议的人越来越多,李存勖终于只能接受。最后结果就是,李嗣源进入魏博,很快就如龙入海了;再然后呢?李存勖就稀里糊涂地死了;李嗣源就成了唐明宗。
伐蜀这种重大的军事行动,肯定会调动各藩镇、军镇的部队参与,李嗣源如果领衔伐蜀,军界的地位肯定会进一步上升的。这是李存勖绝不可能接受的。
在这种背景下,郭崇韬代表李存勖说了,现在契丹虎视眈眈,李嗣源必须得坐镇河北。换而言之,领衔伐蜀的最佳人选自然是李嗣源,但是防范契丹的任务更重要,所以不能让李嗣源领衔伐蜀。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众举李嗣源,崇韬曰:“契丹方炽,总管不可离河朔。这种理由是无可挑剔,因为从哪个角度来说,契丹也是后唐最危险的敌人;相对而言蜀国实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敌人。
现在的问题是,段凝领衔伐蜀,受到人们反对;李嗣源领衔伐蜀,又不可能得到李存勖的认可,那应该让谁率军伐蜀呢?
最后郭崇韬提出一个方案。那就是让李存勖的儿子领衔伐蜀,让高级文职官员协助他,再让众多梁朝降将、藩镇大佬负责具体行动。
这个方案简单的看,应该是可行的。李存勖让自己儿子(当时是魏王,其实相当于太子)领衔伐蜀,让高级文职官员协助,再让众多梁朝降将、藩镇大佬负责具体工作。肯定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,关键是别人也不能提出异议。
这次军事行动的。主帅是李存勖的儿子魏王李继笈。主要助手是郭崇韬、李严,任圜、李愚(都是文职官员,尤其是郭崇韬更隐然是文职官员的首脑);具体负责军事行动的人是康延孝、董璋、张筠、毛璋(都是梁朝降将);朱令德、李继(他们分别是藩镇大佬朱友谦、李茂贞的儿子)。
这种军事调动,显然会打破从前的军事编制,更因为是皇子、文职官员领衔,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。
当然了,提议这个方案的郭崇韬,大约也是有私心的,因为绕来绕去,领衔伐蜀的人等于变成了郭崇韬。因为类似的原因,当郭崇韬不愿意尊重魏王李继笈的统帅地位时,李存勖自然会想到一个人,那就是钟会。既然李存勖这样想了,郭崇韬的命运多少就充满了阴影。最后的结果,就是伐蜀胜利了,郭崇韬也命丧蜀地了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waimaiplus.cn/6313.html

赞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