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数学开窍的三个办法,比补课强100倍(家长果断收藏)

今天参加了黎博士的《初高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》专题会,作为上世纪80年代黄冈中学的全校第一名,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,会议全程干货满满。
其中有个话题很有意思:如何判断一个学生的数学开窍了?
你可能会说:爱做题,爱思考就是开窍;或者愿意先理解课本,而不是死记硬背就是开窍;再高段位一点会说,开窍就是不再把数学练习当做任务了。
都对,但角度太多,太杂。
黎博士给了一个数学的开窍公式,总结精辟:
数学开窍 = 深度学 ✖️ 时间的累积
比如,很多同学错题本整理了一堆,但一见到新题型照样蒙圈。这就是学习深度不够;
还有一些同学以为上课听讲,下课作业,就是时间的累积,其实这是在舒适区原地踏步。
今天我结合黎博士的观点,和我过往辅导学生一个学期数学提50分的经历,告诉你,怎么帮助孩子数学开窍?
看懂接下来的分享,其他那些什么大招啊,什么方法呀,不用再看了。
准备好了吗?我们开始。
1: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

很多家长加我微,会和我诉苦:为啥我家娃老师讲的时候都懂,但自己做就不行了呢?
上课听讲,头头是道;自己动手,一片空白…
本质是对概念理解的不深入,数学不是靠死记硬背公式定理,而是需要对课本做到真正理解。
比如像“导数与微分”、“向量与矩阵”、“对数与指数”这些概念,课本上早就解释的很清楚明白,但中等生的毛病就是“过眼不过心”,并没有做到真正理解。
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:熟悉的题型还能勉强应付,一旦题目稍有变化,或者遇到没见过的题型,就会不知所措。
判断孩子的基础知识牢不牢固,一个极其简单的标准:
考试低于100分,均为基础知识不扎实。
这一条稳不住,基本不需要考虑压轴题,大题,那都是浪费时间。
这是高中数学的基本盘!
2:深度学习,少即是多

前面说过:数学开窍=深度学✖️时间的累积
但怎么理解深度学?这里一个最常见的误区是:质不够,量来凑。
恨不得每天三四张卷子,忙得不可开交,似乎只要我量够了,质就会发生变化。
但新高考改革,就啪啪打这些人的脸。
比如今年新高考二卷的数学大题,很多学生考完直呼这种题型没见过…..整个高三都在刷题,却没刷出这类题来,直接懵叉叉。
所以,我对深度学的定义是:做少题、做精题、做反思。
最符合这九个字精髓的深度学策略,就是做母题。
所谓“母题”,是指数学学科中具有基础性、代表性,能够衍生出多种变式题的核心题型。
是万千高考题的源头,是当之无愧的题中之王!
这才叫“擒贼先擒王”,可惜大多数高中孩子只知道听讲写作业….
如何训练母题,共三步:
① 每学完一个板块,去练对应母题,务必拿下
② 做对的母题,引导孩子思考“ 有没有另一种解法 ”
③ 做错的母题,别死磕,秒看答案,合上书本,尝试独立再做一遍,直到独立拿下
当孩子真正搞懂这些题目的思路和逻辑,以后再遇到啥创新题,都是万变不离其宗,心态才能稳起来。
3:建立体系,三月顶三年

黎博士昨天还分享了一个数据:近三年大学新生调研,72%理工生认为,高中数学并没有培养出大学必要的建模思维!
为什么刷了那么多题,连个模型思维都建立不起来?
这就是高中只当乖乖仔,缺乏思维训练的后遗症。
举个例子,比如有这样两个学生:
学生A:高中三年按教材逐章推进,高一函数打基础、高二攻立体几何、高三机械刷真题,三年投入超2000小时。
学生B:将高中数学重构为四大核心模块,用寒暑假把数学内容建立体系框架。三个月学完整个高中数学,平日大部分精力重点突破函数与导数、空间向量、概率统计三大战略高地,以及做专项母题和真题去提升解题思维。
我的问题来了:你觉得前后者,谁更容易出学霸?
我直接公布答案:
前者属于割裂式学习,只见树木,不见森林,导致知识断层,遇到综合题就束手无策,他的上限就是110左右,且花了巨量的时间投入。
后者是在构建完整的数学思维体系,虽练的是一道题,但心中有整座城。这样的孩子有了整个高中框架,但凡母题和真题练够了,分数能稳定在130+,且不需要花3年学数学,一年足矣。
如果你还没概念,我拿[函数和导数]举例:
学校老师,要把函数和导数全部讲完,至少要从高一讲到高二,历经18个月,但其实它的核心内容只有三个:函数性质、图像变换、导数的四类应用。系统学习只需7天就能打通代数与微积分的关联。
极速预习,建立框架,这是学霸快速突破的关键!
如何做到模块化建立知识体系?我的建议:
① 函数(7-10天):从幂指对函数到导数应用,用”函数图像-性质-导数工具-实际建模”四步法打通脉络,重点掌握用导数求最值、解不等式等高考必考思维;
② 立体几何(5-7天):采用”空间向量+坐标系+截面分析”三维学习法,将抽象的线面关系转化为坐标运算,比传统几何法节省70%时间;
③ 概率统计(3-5天):重点突破条件概率、二项分布、线性回归三大考点,通过”现实案例-数据建模-算法实现”的学习路径,让抽象概念落地;
能花三个月解决的事,就别花三年!

写在最后

高中数学的本质是,思维体操
与其苦熬三年,苦哈哈做题,不如用静下心来,用策略突围:
搞定基础:吃透每一个基本概念;
精练母题:理解每一道母题的共性;
建立体系:训练模型思维,形成框架;
到这个阶段,你会发现,上课听不听老师的,不重要了!你已经拥有了自学数学拿高分的能力,你心中自建了一座数学之城。

在这座城里,你是王,老师是臣子,他是为你服务的,不是你围着他转。

所以,高中的自学不是可选项,而是必选项,越早开始越好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waimaiplus.cn/6311.html

赞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