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皇帝(东昏侯萧宝卷)的许多行为,基于封建正统思想去看,那是荒唐到了极点。
当然了,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所以御用文人虽然是在丑化小皇帝,但也会把相关内容如实记录下来。
问题是,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,小皇帝的相关行为,显然一点也不荒唐的;相反都是可圈可点的。
据史书记载:小皇帝和自己的亲信们称兄道弟(称梅虫儿、俞灵颜为兄)、呼叔唤爷(称潘宝庆、茹法珍为阿丈)。
这种行为,用封建正统思想去看,自然是荒唐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;作为一个皇帝,竟然与下面的人称兄道弟、呼叔唤爷的;这成何体统。
问题是,用现在的眼光去看,这显然是小皇帝在危机伺服中,一心打造自己亲民的人设。
据史书记载:小皇帝到潘宝庆家吃饭时,不但亲自去挑水,还会帮着厨子去做饭。
这种行为,用封建正统观点去看,自然更是荒唐极了。作为一个皇帝,竟然不务正业到了这种地步;竟然不自重到如此地步,这叫什么事呢?
问题是,用现在的眼光去看,这显然也是小皇帝在塑造自己亲民的形象。
这些内容,用文言文是这样写的:帝呼所幸潘贵妃父宝庆及茹法珍为阿丈,梅虫儿、俞灵韵为阿兄。帝与法珍等俱诣宝庆家,躬自汲水,助厨人作膳。
事实上,萧鸾死后,小皇帝就生活在危机伺服之中。
萧鸾给他留下的几个辅政大臣,不但想把他变成傀儡,更想废杀他。
在这种背景下,小皇帝自然得想办法团结自己的嫡系班底;更试图依靠自己的嫡系班底,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。
幸好,几个辅政大臣之间矛盾重重,所以给了小皇帝借力打力、逐个击破的机会。
问题是,把这几个辅政大臣清理出局后;下面的军政大佬,也是纷纷起来造反。
最开始,江州刺史陈显达开始起兵造反。
陈显达的军队,一鼓作气打到了帝国都城之下,但终于还是兵败身死了。
紧接着,平西将军崔慧景,与萧宝玄(小皇帝的弟弟)联手造反。
这一次,叛军都攻破了帝国都城,小皇帝退到宫城内困守12天。在关键时候,豫州刺史萧懿(萧衍的哥哥)率军勤王,小皇帝在绝境中反杀了崔慧景与萧宝玄。
我们现在的问题是,为什么下面的军政大佬,都要通过各种形式,想灭小皇帝而后快呢?
因为,萧宝卷是反面角色,所以说起这种事时,人们自然认为,这是因为萧宝卷太邪恶、太变态了,所以下面的人才会别无所选择的,只能前仆后继的通过各种形式,要灭他而后快。
其实呢,更主要的是原因是萧鸾留下的权力格局,就非常不稳定;所以在那种王朝更替稀疏平常、皇帝被废被杀如同家常便饭的年代里;下面的军政大佬,自然会产生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。
更主要的是,这种局面一旦形成;就如同一大群手里拿着枪炮的人,突然陷入了囚徒的困境中;谁也会忍不住想先开枪的;而一旦有人先开了枪,后面的人更会因为恐惧忍不住扣动板击。
小皇帝到底是什么样的人?
看看小皇帝平定崔慧景叛乱后的表现,大约就可以知道了。
崔慧景一度攻破了帝国都城,小皇帝只能退到宫城内,进行绝望的挣扎。
在这种背景下,向崔慧景表示效忠的人,自然多的数不胜数。但是打败崔慧景后,小皇帝面对搜获到的名单,只说了一句:“江夏王尚且如此,其他人这样做,有什么奇怪的?”于是把搜获到的名单烧了。
江夏王萧宝玄是小皇帝的同母弟,但萧宝玄为了取代萧宝卷,却是积极与崔慧景一块叛乱。
小皇帝那句“江夏王尚且如此,其它人这样作有什么好奇怪的”。一方面表达了他对自己同母弟的失望,另一方面则更安抚了叛乱者的情绪。
曹操打败袁绍后,也曾搜获许多向袁绍表示效忠的书信,曹操也是一把火烧掉了。这一方面是因为曹操的气度很大,另一方面却显然是因为曹操想收买人心。当然了,更重要的原因,却是因为曹操害怕反叛者心怀恐惧,做出轻举妄动的行为。
法不责众!如果大部分人都有通敌行为,一个政治人物却想彻查这种事,除了把大部分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外,不会有别的结果。
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,我们书归正传。
齐武帝萧赜临死前,对太孙萧昭业说了:在五年之内,你不必亲政;在五年之后,你一定要亲政。
类似的遗言本身就证明,武帝萧赜认为,他设置的权力格局非常稳定。他最大的担心,就是太孙萧昭业自作聪明,把自己精心设置的权力格局打破。
但是很可惜,武帝萧赜尸骨未寒,他设置的的权力格局就被人打破了。
明帝萧鸾死的时候,却是对太子萧宝卷说:“做事不可在人后。”换而言之,你感觉谁威胁了你,就抢先下手把他干掉。
类似的遗言这本身就证明,萧鸾自己也认为,他为儿子设置的这个权力格局,是一个危机伺服的权力格局。所以自己的儿子,必须随时应对可能遇到的危险。
总的来说,萧宝卷应该没有传说中那样差劲。
因为,他能打败一个接一个的 密谋者;甚至在绝境中不断反杀对手。
更主要的是,从萧衍起兵,到萧宝卷失败,整整有一年多的时间。这本身也证明,在萧衍起兵后,也一直有足够多的力量,愿意站在萧宝卷一边。否则,萧衍早就攻入帝国都城了。
关于这一点,我们可以从王敦、桓玄、刘裕是如何一路顺风的攻入帝国都城,就可以看出来。如果大家都不支持你,千万别说你是皇帝,反对者分分钟钟就可以杀入帝国都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