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嗣源借力王淑妃 后宫干政为哪般

面对军方大佬与文职首脑的联手,李嗣源一时感觉压力山大;于是就玩了一个经典的套路,那就是让自己的老婆参政,并且赋予她越来越大的权力。

在这种背景下,王淑妃横空出世了。

看到王淑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、态度越来越嚣张,安重诲一再以唐庄宗老婆的结局警告她;总而言之,别看你今天闹得欢,小心明天有人和你拉清单的。

史书是这样记样说的:帝性俭约,及在位久,宫中用度稍侈,重诲每规谏。妃取外库锦造地衣,重诲切谏,引刘后为戒;妃由是怨之。

我们必须得知道,李存勖当年就是因为重用自己的老婆;最后李存勖身败名裂而死;李存勖的老婆也死了。

安重诲的意思非常简单,你千万不要倚仗皇帝的支持,就无法无天;真把大家惹恼了,不要说你了,就是皇帝也是一个纸老虎。

当然了,含蓄一点,也是在告诉李嗣源和王淑妃;当年唐庄宗就是亡于后宫干政,你们可千万不要再走他的覆辙了。

安重诲虽然说得比较嚣张;但是面对王淑妃的咄咄逼人;终于还是被皇帝清理出局了。
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安重诲久专大权,中外恶之者众;王淑妃及武德使孟汉琼浸用事,数短重诲于上。重诲内忧惧,表解机务。

后宫干政,通常是因为下面的权力者实现了某种默契;所以皇帝必须得构建第三方力量,去对他们实现的新的制衡。

因为类似的原因,从理论上,后宫干政就是政坛大忌;但是在皇权受到的威胁时,皇帝总是忍不住会让后宫出来干政。

因为类似的原因,虽然幼儿小朋友也知道,如果他当了皇帝,绝不会让后宫出来干政的;但是翻开历史书,众多绝胜千里、算无遗策的皇帝,也会让后宫干政的。

干政的后宫,通常和专权的太监非常类似;因为他们通常都是为皇帝背锅的;换而言之,皇帝是个好皇帝,只是被后宫的小人媚惑了。

问题是,皇帝与后宫的小人(太监、伶人、女人),就是狼狈一样的存在着;没有皇帝在背后撑腰,太监也好、伶人也好、女人也好,狗屁都不是;但是没有后宫的小人走到前排,许多事皇帝也不方便干;也无法干成。

当然了,也有许多干政的后宫,最后因为机缘巧合,也会成为棋子变成棋手。最经典就是武则天与慈禧太后。

王淑妃在五代史上,绝对算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人。

虽然作为棋子的她,替唐明宗李嗣源背了一些黑锅;但是史书对她的评价,还是非常高的。

王淑妃专宠后宫,权倾朝野,却一直屈身伺奉皇后,并与皇后相处和睦。这似乎可以证明,她有着第一流的政治头脑。因为这种事看似简单,却是只有高手才能做到的;缺乏政治头脑的女人,处于这种位置上,肯定会变得不知天高地厚的。
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妃事皇后亦甚谨,每帝晨起,盥栉服御,皆妃执事左右,及罢朝,帝与皇后食,妃侍,食彻乃退,未尝少懈,皇后心亦益爱之。然宫中之事,皆主于妃。

更主要的是,李嗣源死后,王淑妃依然维持着应有的尊严、地位。
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甲寅,以王淑妃为太妃。

甚至石敬瑭上位后,王淑妃依然维持着应有的尊严和地位。因为石敬瑭的老婆,一直也是把王淑妃当母亲看的;从这层意义上,后唐虽然灭亡了,但是王淑妃还俨然是一代太后。
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晋迁都汴,以妃子母俱东,置于宫中,高祖皇后事妃如母。

但是在刘知远上位时,王淑妃终于进入了绝路。

这倒不是因为王淑妃本人出了问题,而是因为许王李从益出了问题。

许王李从益是李嗣源的小儿子。

这种身份,在竞争皇位时,在法理上,可比什么中山靖王之后,要牛×的不是一点半点。

事实上,石敬瑭在反叛李从珂反时就说了,你是李嗣源的养子,你有什么资格当皇帝?应该让许王李从益当皇帝!
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戊戍,昭义节度使皇甫立奏敬瑭反。敬瑭表:“帝养子,不应承祀,请传位许王。”

从这层意义上,李从益的这种身份,是非常危险的。

虽然王淑妃一直告诫李从益,绝不可以卷进这种漩涡中;但在特定的时候,难免会有人拿李从益作文章的。总而言之,李从益是大唐明宗皇帝的亲生骨肉,他才是最合理合法的皇位继承人。

更主要的是,后晋崩盘时,李从益还是有意无意的,想利用这层身份去角逐皇位,于是刘知远上位后,把他和王淑妃都杀了。那一年,李从益17岁。
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高祖闻其尝召行周而不至,遣郭从义先入京师杀妃母子。

王淑妃死的时候,哭喊着,你们杀我就可以了,为什么要把明宗皇帝仅剩的骨肉也要杀掉呢?以后,逢年过节的时候,谁给明宗皇帝上坟啊?

问题是,在那个只有兵强马壮者,才是老大的时代里,什么先帝,什么先帝唯一留存的骨肉,都是苍白的!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waimaiplus.cn/6589.html

赞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