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皇帝跃跃欲试的想除掉萧道成;萧道成在退无可退之际,只能冒险除掉小皇帝。但是,当时的萧道成,只是几个军政大佬之一;杀掉小皇帝后,他必须得给其它几个军政大佬一个交待。在这种背景下,萧道成就拥立小皇帝的弟弟继位,并且保证从前的权力格局不变,换而言之,依然是他和从前的几个军政大佬联合执政。
现在的问题,几个军政大佬应该如何排座次?
虽然在此前,萧道成已坐了头把交椅。但因为萧道成刚刚杀了小皇帝,所以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。在这种背景下,萧道成一时也真有点不敢继续坐这头把交椅了。
为了表示对刘氏皇族的尊重,萧道成最初提议,让刘秉出来主持大局。毕竟,现在的刘秉,是刘氏皇族中最有影响力、最有实力的成员。但是在刘氏皇族已衰弱不堪的背景下,面对如虎如狼的萧道成,刘秉哪敢出来扮演这种角色呢?
后来,萧道成又提议让袁粲出来主持大大局。但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,面对如虎如狼的萧道成,袁粲也不敢扮演这种角色。
毕竟,此时此刻的萧道成一伙已成了标准的亡命徒;因为,他们已把皇帝杀了;退一步就是万劫不复。在这种背景下,谁敢与他们相争,他们随时会选择同归于尽的。
因为类似的原因,亲自谋划杀掉皇帝的王敬则,那是手拿钢刀,大呼小叫的要求萧道成出来主持大局。总而言之,谁敢反对萧道成出来主持大局,我王敬则,就和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!萧道成虽然一再斥责王敬则的无礼,但是谁也知道,此时的萧道成就是满脸和气的宋江;而王敬则就是冲在最前面的李逵;萧道成和你谦让一下,你就敢探着竿子向上爬,肯定是死了,都不知道怎么死的。
面对此此情此,那些军政大佬们,突然面对这种局面,自然一时都六神无主了。毕竟,此时的萧道成,已成了输红了眼;至于王敬则等人,更是完全输红眼了;此时的他们,只能赢不能输;输了,就会毫无悬念的满门抄斩。而其它前排就坐的军政大佬,显然都没有被逼到这种绝路上;自然也就缺乏与萧道成一伙争勇斗狠的决心。于是,经过简单的推让,大家就让萧道成继续坐在头把交椅上。
经过一番简单的博弈;帝国几大大佬的排名,现在是这样的。第一把交椅,自然还由萧道成去坐。第二交椅,则由皇族成员刘秉坐着。第三把交椅,由袁粲坐着。第四把交椅,由褚渊坐着。第五把交椅,由沈攸之坐着。
刘秉回家途中遇到了自己堂弟刘韫,刘韫一听刘秉不敢去和萧道成争第一把交椅坐,顿时大骂道:“你的骨头里面还有点血吗?我们刘氏皇族算是完了!”
不过基于刘秉的位置,做出这种选择,应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错误。因为从表面上看,弱势皇帝高高在上,众多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格局,是可以长久维持下去的。我们必须得知道,萧道成所占的优势,比曹操、司马昭差得远了,甚至比王导、王敦、桓温、桓玄都不如;再换而言之,凭萧道成的实力,实在缺乏篡位的机会。此时的袁粲、储渊、刘秉、沈攸之;都可以与萧道成分庭抗礼;而王、谢家族的代表人物,也可以与萧道成分庭抗礼。在这种背景下,刘氏皇族应该可以象东晋的司马家族那样,一直衰而不倒的。要知道,东晋帝国曾经这样维持了一百多年。
事实上,不只是刘秉这样想的;其它几个大佬也是这样想的;所以,他才会对萧道成做出这种让步的。毕竟,如果能保持这种权力局,他们的既得利益,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得到保证,实在犯不着和同萧道成这种亡命之徒一争长短。但这种权力格局,显然还是没有维持多久,因为萧道成很快就把这些竞争对手都打翻在地了,他们或被萧道成杀掉(比如袁粲、刘秉、沈攸之),或是仆在萧道成的脚下(储渊、王僧虔、王俭)。 到此为止,刘裕建立的宋帝国,就这样走向了末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