泪痕春雨漫评清朝历史(三十八)皇太极在位十七年 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

努尔哈赤死后,皇太极在位十七年,也没有真正把脚伸入长城以南;就是因为他一直在做三件事。
第一、统一长城以北。
第二、削弱大明帝国有生力量。
第三、加强中央集权。

皇太极1626年9月上位。
1627年1月,就派军攻打朝鲜,历时三个月。
同年5月,又亲率大军攻打宁锦地区,历时一个月。
1628年,就开始率军大举进攻蒙古;先后两次,都取得巨大的胜利。
皇太极的意思非常简单,那就是先给自己的三个敌人,一人一个下马威;打得他们谁也不敢主动对自己发起进攻,然后再一个接一个的逐步削弱控制他们。

在随后的岁月里,皇太极对自己的三个敌人,更是展开了轮番攻击。
1632年、1635年,皇太极接连两次大举征伐蒙古诸部,打得整个蒙古高原都臣服了满清。
1636年,皇太极亲率大军再次远征朝鲜,打得朝鲜也彻底臣服了满清。
对大明帝国,皇太极更是一再深入长城以南,进行反复的破坏与劫掠;这种反复的破坏与劫掠,加重了大明帝国的财政危机与阶级矛盾。
1642年,皇太极更在锦州为中心的地区,重创明军主力,从而让大明帝国面对李自成、张献忠的叛乱,变得越来越无力应对。

总的来说,满清可以顺利入主中原,绝不是简单的因为出了一个吴三桂,所以不战夺取了山海关,而是皇太极在位的十七年时间里,持续不断努力的结果。

许多人在分析满清崛起时,常常被一个宁锦防线所以迷惑。
所以有意无意的认为,皇太极在位十七年,一直无法入主中原,就是因为一直无法突破宁锦防线。
其实呢,宁锦防线,根本就没有这种战略价值。
许多人看历史时,常常连看地图的习惯也没有。其实,只要我们看一下地图,就会知道,皇太极在位期间,最主要的战略任务,是统一长城以北,而绝不是突破所谓的宁锦防线。

没有统一长城以北前,就是大明帝国把宁锦地区白给满清,满清也不会要的。因为在这种背景下,满清敢分兵占据宁锦,甚至顺着宁锦强攻山海关,只会因为兵力太过分散,从而让自己渐渐丧失长城以北的控制权。
事实上,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,大明帝国在失去辽东后,曾三次主动放弃宁锦地区,但是满清也没有趁势占据。
第一次,是雄廷弼率军退守山海关;努尔哈赤都没有趁势占据锦州,更不要说占据更南部的宁远了。

第二次,是高第退守山海关,虽然袁崇焕拒绝执行命令,但是也只是守住了距离山海200里的宁远,距山海关400里的锦州,依然被努尔哈赤夺取了。但是,努尔哈赤依然没有留兵占据锦州,还是选择了弃之不守。
第三次,宁锦之战后,大明帝国再次放弃锦州,皇太极也只是派人到锦州地区进行一番破坏,也没有趁势占据。

因为种种原因,宁锦防线在史书上被神话了,所以大家常常会有一种错觉,那就是满清能不能入主中原,就在于他能不能打穿宁锦防线。
其实呢,如果满清不能统一长城以北,或是不能加强中央集权,宁锦防线白给满清,满清都不会占据。
反过来说,只要皇太极统一了长城以北,加强了中央集权,夺取宁锦,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就宁锦防线那种战略布局,400里的纵深防线,山海关以北200里是宁远;宁远以北200里是锦州;满清只要执意夺取,它的沦陷只是时间问题。
一切是显然的,只要满清死死盯住山海关以北400里的锦州,大明帝国就会陷入进退失据之中,救援锦州,就会被围点打援;不救援锦州,锦州就会坐困而亡。
皇太极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松锦之战时,才选择这样操作,绝不是因为他以前没有想到可以这样操作。而是因为,此前的皇太极,一直在做的事,就是统一长城以北,加强满清的中央集权,以最小的代价,削弱大明帝国的整体实力,而绝不是想着如何与大明帝国死磕,更不会想着如何入主中原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waimaiplus.cn/6107.html

赞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