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温死后,杨师厚就用武力夺取了魏博军区的控制权。
魏博军区,绝对是老牌军阀地区;因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河朔三镇之一。
杨师厚用武力夺取魏博控制权后,又恢复魏博的牙兵牙将制度。一个地方实行牙兵牙将制度,其实就等于实行自治了。
牙兵牙将制度一旦确立,节度使由谁来当,皇帝说了不算,牙兵牙将说了算;节度使工作干得不能让大家满意,不用皇帝说话,牙兵牙将就可以让他下台,如果节度使不服,当场就会被格杀勿论的。
基于军人集团的角度,自然喜欢牙兵牙将这种制度。甚至是基于普通读史者的朴素思维习惯,也认为牙兵牙将制度是一种合理的制度。
第一、看到皇帝派几个文人、甚至是太监进入军区,居高临下的指挥军队高级将领,普通读者也会感觉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。总而言之,这是皇帝瞎指挥,长此以往,帝国肯定会衰亡的。
第二、看到高级将领不能让广大将士满意,依然能高高在上的管理军队,普通读者也会认为这件事太没有天理了。总而言之,这种军队哪有产生巨大的战斗力。
在这种背景下,如果看到某个军区,就是由军人集团说了算;而且谁想当军区主管,首先得获得广大军人的爱戴;基于人们朴素的思维习惯,自然会认为这是一种好制度。
安史之乱后,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时,阻力重重,主要原因就在这里。因为放到桌面上,这就是军阀制度,但是放到具体情景中,支持这种制度的人实在太多了。
晚唐开始后,藩镇割据制度一直维持,主要是因为基于军人集团的角度,他们就是希望中央政府承认军区的自治。只要中央政府承认他们这种权力,什么也好说,他们也会履行自己作为军事机构的基本义务;只要中央政府敢否定他们这种权力,他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反抗,而折腾来折腾去,从普遍意义上,皇帝总得承认他们这种权力。
只要我们能明白牙兵牙将制度意味着什么,自然就会知道,杨师厚死后,谁来出任魏博节度使,是由牙兵牙将说了算,中央政府的发言权,其实是非常有限的。
如果中央政府强行派人到魏博当节度使,十有八九会坏事的。如果牙兵牙将不接受他,自然会用武力赶走他、甚至是杀了他;就算牙兵牙将接受了中央政府派去的节度使,这个节度使在牙兵牙兵的支持(或是控制)下,也十有八九会渐渐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。
在这种背景下,梁帝国中央政府,就试图通过政治、军事手段并用的方式肢解魏博。换而言之,把魏博分为两个军政地区,中央政府控制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了。
但是,梁帝国显然还是低估了魏博的军人实力。
梁帝国肢解魏博的政令刚下达,魏博镇就炸了锅。
梁帝国肢解魏博的公开理由,自然不能说魏博割据二百多年,为了便于管理,所以必须把魏博肢解成两部分。问题是,不管梁帝国把相关的理由说得多冠冕堂皇,魏博的牙兵牙将也不会接受。
于是,牙兵牙将很快就胁迫节度使贺德伦给大梁皇帝写信。总而言之,我们可不是吓唬你,你继续这样胡折腾,小心我们率军渡过黄河收拾你!
面对魏博牙兵牙将这种大逆不道、大言不惭的恐吓,梁朝中央政府又是安抚、又是解释,就是拒绝放弃分割魏博的计划。总而言之,我们这样做,全是为了你们好,你们不要误会我们的意思。
魏博牙兵牙将一看梁末帝这样一意孤行,就又胁迫节度使贺德伦给晋王李存勖写信,总而言之,大梁皇帝就是一个傻子,任由下面无知小儿瞎挑唆,所以我们要跟晋国亲善友好。
晋王李存勖接到魏博军人的邀请后,马上就亲率大军进入魏博。
进入魏博后,晋王李存勖先给了牙兵牙将一个下马威。于是那个领头煽动魏博投降李存勖的牙将,被李存勖当场就绑了起来,总而言之,一通云遮雾罩的罪名套在头上,当场就被格杀了。
看到李存勖这种做法,把魏博的牙兵牙将当场吓坏了,但是李存勖也知道,统治魏博必须得依靠这些人,如果不能取得这些人的支持,魏博再突然倒向梁朝,那是一点悬念也没有的事。
所以,李存勖先给魏博军人一个下马威后,又开始和牙兵牙将表示亲近、信任。于是李存勖穿着轻便的、毫无武装的衣服,让魏博牙兵牙将全副武装的左右护卫自己出行,总而言之,你们如果想杀我,随时可以杀我;但是我相信,你们绝不会这样干的;因为人心换人心,四两换半斤,我这样对你们,你们怎么会背叛我呢?
当然了,在这种简单的表演之后,李存勖自然得继续保持、甚至是提高魏博牙兵牙将的待遇。
倒向李存勖后的魏博牙兵牙将,依然有多牛,我们只要知道后面的一件事就可以了。那就是,李存勖后来之所以会崩盘,最重要的推动力,就是魏博牙兵牙将再度叛乱。李存勖折腾来折腾去,最后只能让李嗣源去平叛,结果李嗣源进入魏博,就在魏博军人的拥戴、逼迫下,半推半就的率军向帝国都城进发了。面对此情此景,李存勖虽然英雄盖世,也是顿时连北也找不到了。
但是此时此刻,魏博军区的投降,让李存勖在梁晋(唐)争霸战中,彻底摆脱了被动防守的地位。
不久前朱友谦来降;现在魏博军区来降;这一切都不是李存勖刻意运作出来的;仅仅是因为敌人内部矛盾无可抑制的结果;从这层意义上,命运的天平正倒向李存勖,有意无意的进入了时来天地皆同力的阶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