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僧达之死 豪门贵族的辉煌已成过去式

孝武帝刘骏在争夺皇位时,曾得到王僧达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支持;而且上位之初,孝武帝刘骏为了获得琅琊王氏的支持,也对王僧达非常尊重、礼遇。在这种背景下,王僧达的地位,一度凌驾于颜竣、刘延孙之上。

颜竣出身名门,而且还是孝武帝刘骏的头号亲信,这不用多说了。

刘延孙在孝武帝阵营中的地位有多高,我们可以从一件事看出来。刘裕曾明文规定,京口这种战略要地,只有皇族近支成员才能坐镇。刘延孙虽然也姓刘,但与刘氏皇族却没有亲缘关系;为了能让刘延孙坐镇京口,孝武帝就下诏让刘延孙成为皇族成员,并让皇族诸王都与刘延孙论长幼辈份。

孝武帝刚当皇帝时,王僧达的地位竟然能在颜竣、刘延孙之上,我们可以想象王僧达当时地位有多高。

在这种背景下,王僧达难免会认为,帝国执政官非他莫属了。甚至而言,王僧达觉得自己可以恢复自己先祖王导的辉煌了。

但是很可惜,这只他的一种幻觉。因为此时的江南地区,皇权已崛起了,寒门势力也崛起了。

孝武帝最初为了争夺皇位;或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,自然对王僧达为代表的豪门贵族代表极尽拉拢之能。

孝武帝坐稳皇位后,就马上改变了头脸。于是孝武帝的旧僚友,一个个开始身居高位,出身寒门的中书舍人,一个个开始权倾朝野;而他堂堂的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僧达,竟然好像没有啥事了。王僧达对此那是又气又恨,于是又是公开非议政府,又是公开非议皇帝。

但面对无法无天的王僧达,孝武帝却只能忍了又忍。因为不论皇权怎样了不起,也不论寒人势力怎样的兴起,但这个帝国依然还是贵族社会,所以孝武帝对王僧达的这种不满,只是一再降低他的职务,却不敢公然治他的罪。

后来又发生了戏剧性的一件事。

很多年以前,路庆之是王僧达家的马夫;但是路庆之的女儿(路惠男)成了宋文帝刘义隆的妃子,路氏家族的地位自然开始改变了。

如果只是如此,路氏家族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。问题是,路惠男的儿子就是刘骏,当刘骏成为皇帝后,路氏家族的地位,自然一时变得显赫无比。路氏家族的老一辈成员,似乎还比较低调;而路氏家族的少壮成员,却是生来富贵,所以有意无意的感觉自己也是贵族子弟。

这种事放在别的时代,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;这种事对其它人而言,同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。但对王僧达那样的贵族首领而言,实在是反了天的大事。

有一天,路琼之(路庆之的孙子)去拜访王僧达。王僧达看到路琼之一副想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样子。就问路琼之:“我们家从前有个马夫叫路庆之,不知道和你是什么关系?”听到这种话,路琼之顿时沮丧极了。

我们必须得知道,直呼对方祖父的名字,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礼貌的事;直呼对方祖父的名字,公然揭露对方不光彩的往事,更是一件无礼之极的事了。

王僧达这样作,也许只是告诉路琼之:“你不要以你姑姑是皇太后,你因此有了点地位,就好像是什么贵族了。你充其量也就是个暴发户。想和我平起平坐,你实在在差得太远了。”

路琼之刚起身,王僧达就叫人把路琼之坐过的胡床烧掉了。

王僧达这样公开侮辱路琼之,大约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。因为堂堂琅琊王氏代表人物,竟然只能排在许多阿猫阿狗的小人物之后;更可悲的事还在于,路琼之只是自己家从前马夫的孙子,现在也要与自己平起起坐了。这大约就是传说中的“是可以忍,孰不可以忍”吧!

路太后因此生气的对孝武帝说:“我活着的时候,我们路家人就这样受气,我死了以后,我们路家人还不得上街要饭去?总而言之,今天有我没他;如果你不治王僧达的罪,我是绝不会善罢干休的。”

对此,孝武帝也只能无奈地说:“这是琼之不懂事,他没事跑到王僧达那里干什么?我怎么能因此治王僧达的罪呢?”

从门第论、血统论而言,王僧达的所作所为,并没有什么错。更主要的是,王僧达种行为,代表了整个贵族社会对帝国的不满。

我们必须得知道,按血统论、门第论,凭路琼之那种出身卑贱的人,根本就没有资格在贵族社会中耀武扬威;但路琼之就是成天在贵族社会中不可一世。现在王僧达为了维护贵族社会的尊严,亲自出面教训路琼之,那是等于说出了整个贵族社会都想说,却不敢说的话。如果孝武帝敢因此治王僧达的罪,那就等于要公然否定血统论、门第论了。所以王僧达的行为,让孝武帝刘骏的母亲气得要死,但是孝武帝却不敢因此治王僧达的罪。

王僧达敢这样与皇权叫板,自然是有些自不量力,但这本身就证明,王氏家族当时依然拥有着绝不可低估的政治影响力。

只是不论怎么说,豪门贵族高高在上的时代已过去了。虽然血统论、门第论依然在帝国占据统治地位。但想以这种理论与皇权叫板,实在有些过时了。于是王僧达终于被一起莫须有的谋反案给赐死了。

皇帝杀人时,还动不动就是赐人一死。这是皇帝在玩幽默吗?显然不是的。

我们必须知道,在那种年代,许多罪行绝不是一颗人头就可以解决的;如果一个人陷入谋反大案中,皇帝赐你一死,那绝对是天大的恩惠,因为这表明你的罪行,只交出你一颗人头就可以结束了。

在杀掉王僧达后,孝武帝免不了还要作一番表演的。
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帝亦以为恨,谓江夏王义恭曰:“王僧达遂不免死,追思太保余烈,使人慨然。”于是诏太保华容文昭公门爵国姻,一不贬绝。

孝武帝在杀王僧达后做这种表演,显然想表明自己的意思:他这样作只是针对王僧达,与王氏家族无关,更与贵族社会无关。再换而言之,皇帝还是尊重豪门贵族利益的(皇帝丝毫没有否定血统论、门第论的意思),但是豪门贵族也必须得尊重皇权高高在上的事实。否则,王僧达就是他们的好榜样。

王僧达之死,意味着豪门贵族试图复兴的愿望落空了。换而言之,豪门贵族虽然还占据着统治地位,但它已被皇权牢牢踩在脚下了。因为血统论、门第论还占据着统治地位,所以豪门贵族还可以依靠门第、血统的原因,垄断上层社会的主要政治、经济资源,但如果他们想获得更高的地位,却显然得看皇帝的脸色了,如果皇帝不喜欢你,你的血统再好、门第再高,你也不可能成为帝国主要执政者。

进入南朝后,豪门贵族就处于这样一个尴尬位置。说他们地位下降了吧!他们依然垄断着上层社会的主要政治、经济资源,而且对于顶尖的豪门贵族而言,他们一出生就处于帝国政府最上层的位置。但说他们主宰着帝国吧?他们显然对帝国执政权力可望不可及。

从南朝开始,豪门贵族的地位就已衰弱了。

但在宋文帝刘义隆时期,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人,通常还是豪门贵族子弟,王华、王昙首、谢弘微、王僧绰这种标准的王谢子弟自然不用多说了,就是殷景仁、庾炳之、范晔、刘湛哪个不是出生名门呢?

而到了孝武帝刘骏时期,协助皇帝处于军国大事的人竟然成了戴法新、巢尚之、戴明宝那种底层社会出生的小人物,这显然标志着贵族社会对帝国的影响越来越弱了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waimaiplus.cn/6099.html

赞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