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末帝自杀了 他为什么不拼个渔死网破

后唐军队逼近汴梁时,大梁皇帝需要思考的是两个问题。

一个问题是:在汴梁坚守待援,可行吗?

另一个问题是:弃守汴梁城,以空间换时间可行吗?

而这两个问题,让大梁皇帝越思考越绝望。

看到大梁皇帝绝望的表现,我常常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。

大梁皇帝如果选择了投降,他当时绝望的表现,可以解释为是他贪生怕死。历史上类似选择的人多的去了。最经典的就是刘禅、曹爽。

大梁皇帝如果选择空间换时间,他当时的绝望,可以解释他畏敌如虎。历史上类似选择的人,也多的去了。最经典的就是宋徽宗、宋高宗。

问题是,大梁皇帝当时竟然选择了自杀!

千古艰难唯一死,他为什么不选择抵抗呢?以一个人最本能的想法,反正他已决心赴死,临死前肯定会想着拉一大片垫背的人。所以处于大梁皇帝的背景下,一个人如果真有了死志,肯定会进行最冒险的、最大胆的反击,因为横竖也就是一死罢了。但是他终于什么措施也没有采取,而是选择了自杀。

我们现在的问题是,梁末帝为什不进行最后一波反击呢?

显然是因为当时的局势,让他看不到希望。

战争的复杂就在于,你如何让下面的人拼死一战?

基于棋手的层面,如果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,就是把军队都拼残了,他也再所不惜的;就是让普遍老百姓流离失所,他也再所不惜的。因为基于棋手的层面,这只一个数字罢了。

有时候,因为最高指挥官就没有牺牲精神,所以我们总会有一种错觉,那就是最高指挥人如果有牺牲精神,就能如何如之何。

比如,最高指挥官在关键时候,选择投降、选择逃跑。难免让我们感觉,如果他们当时鼓起勇气拼死一战,就能如何如之何。

但是,梁末帝最后用自杀的方式,显然告诉大家,说到牺牲的精神,他完全拥有。因为他是报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,与梁朝共存亡了。

问题是,他有牺牲精神,就可以让下面的人都有牺牲精神吗?显然是未必的。

此时此刻,千万不要说你是皇帝,在此时此刻皇帝算个屁啊。因为下面有多少人蠢蠢欲动,试图活捉你向敌人请功,你恐怕都不知道。

在最后时刻,梁末帝突然发现,玉玺不见了。

显然,这是自己身边的人,计划拿这向敌人请功了。

再拖延下去,会不会有人试着活捉自己,向敌人请功呢?

于是,他让自己的亲信杀了自己。他的亲信说,这种命令我不能接受。梁末帝就说,你是不是计划留着我向敌人请功呢?他的亲信说,如果您这样说,我只能接受这道命令了。这个亲信杀掉梁末帝后,自己也选择了自杀。
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帝置传国宝于卧内,俄失其所在,已为左右所窃迎唐帝矣。帝召控鹤都将皇甫麟,谓之曰:“吾与晋人世仇,不可俟彼刀锯,卿可尽我命,无令落仇人之手。”麟不忍,帝曰:“卿不忍,将卖我耶!”麟举刀将自刭,帝持之,因相对大恸。

在许多时候,自杀是一种非常体面的死法。石重贵被俘后一再受辱,就说,我当时如果选择自杀,哪有今天的结果啊?

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又行七八日,至锦州,虏人迫帝与太后拜阿保机画像。帝不胜其辱,泣而呼曰:“薛超误我,不令我死!”

许多时候,我们站在梁朝皇帝的角度,总会奇怪,他既然决定宁死不降,为什么不驱赶军人做最后的困兽犹斗呢?

问题是,梁朝皇帝长着脑袋,城中的军民也一样长着脑袋,梁朝皇帝想驱赶大家做最后的困兽犹斗,城中的军民就一定会愿意给他当炮灰?

许多人总会拿下棋的思维想战争。

如果战争真如下棋一样简单,梁末帝当时既然已决心一死,而且没有任何资料表明,他是为了汴梁城和平交接,所以不去做最后的挣扎。那他在死前,肯定会组织最强硬的一波抵抗,总而言之,不到黄河我绝不会死心的。

问题是,看着下面人的表现,梁末帝肯定觉得,自己下令抵抗的结果,无非是让自己死得更难看一点罢了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waimaiplus.cn/6181.html

赞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