军方大佬都是骑墙观望 叛乱者越来越肆无忌惮

小皇帝除掉戴法兴、刘义恭、柳元景、颜师伯后。
蔡兴宗(吏部尚书)就公然策反太尉沈庆之、中领军王玄谟、右卫将军刘道隆等军方大佬。这些军方大佬的态度非常简单,那就是我们可不敢参与这种大逆不道的事。但是在拒绝的时候,他们也通过各种方式表示,自己绝不会帮助小皇帝的。
王玄谟说得最为露骨,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玄谟使法荣谢曰:“此亦未易可行,期当不泄君言。”
刘道隆说得比较含蓄,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道隆解其意,掐兴宗手曰:“蔡公勿多言!”
沈庆之说得最为含蓄,史书是这样记载的:庆之曰:“感君至言。然此大事,非仆所能行;事至,固当抱忠以没耳。”
他们虽然都拒绝了蔡兴宗的策反,却都没有向 小皇帝揭发蔡兴宗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。这本身就证明,帝国中央政府的军方大佬,都有意无意地与小皇帝划清了界限。在这种背景下,小皇帝与强势的皇族亲王相比,自然就就没有什么优势了。

知道有人要造反,臣子通常有五种选择。
第一种选择:那就是坚决与这种行为划清界限。总而言之,马上拘捕当事人,或是有关部门揭发这种行为。
第二种选择:那就是强硬的警告当事人,希望他们终止类似的行为,并对此表示认错。否则就会拘捕当事人,或是向有关部门揭发这种行为。
第三种选择,那就是保持沉默。总而言之,绝不参与这种行为,假装从未听说过这种事。
第四种选择,那就是参与这种叛乱,却不积极介入,总而言之,骑墙观望边走边看。
第五种选择,那就是参与这种叛乱,并积极的利用自己的权力、地位支持叛乱。
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。如果臣子们知道叛乱后的态度,越倾向于前者;皇帝的权力越稳定。臣子们知道叛乱后的态度,越倾向于后者,皇帝的权力越不可靠。
刘子业清理掉辅政大臣后,曾经参与叛乱,却安然无事的人有很多。确切可知的人就有吏部尚书蔡兴宗、青州刺使沈文秀、雍州刺使袁顗 。对叛乱装聋作哑,却依然风光无限的人,那就更多的了,确切可知的就有太尉沈庆之、中领军王玄谟、右卫将军刘道隆。而积极支持小皇帝的人,大约只有小皇帝的那几个名不见经传的亲信。在这种背景下,小皇帝的权力自然越来越不可靠了。
事情发展到此时,小皇帝多少已成为孤家寡人了。现在,小皇帝最危险的敌人,会是什么人?
小皇帝隐隐感觉,最危险的敌人,就是自己的亲弟弟;因为在这种背景下,难免会有人打着拥戴自己亲弟弟的旗号造反。
在这种背景下,废帝刘子业把自己最强势的弟弟刘子鸾杀掉了。刘子鸾当时只有七岁,但因为刘子鸾的母亲,曾是孝武帝刘骏最宠爱的妃子;而且孝武帝刘骏曾想让刘子鸾取代刘子业的太子之位,虽然刘子业的太子之位保住了,但刘子鸾强大的军政地位依然没有改变。
刘子鸾当时是南徐州刺使,南徐州的治所,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地方,那就是京口。遥想当年,刘裕就是以京口起家的。这样一个弟弟,处于这样一个敏感的地方,如果有人打着他的旗号挑战刘子业,刘子业恐怕会有些吃不住的。于是刘子业先下手为强把刘鸾与他的同母弟弟、妹妹都除掉了。从某种意义上,这是刘子业最后一次有效行使皇帝的权力了。因为在此后,刘子业的命令,都无法有效贯彻执行了。

在清理弟弟刘子鸾之时,刘子业把矛头指向了自己一个叔叔(刘昶)。而这次,刘子业的命令显然有点不灵了,因为刘昶对此马上就报以了武装叛乱。幸好刘昶叛乱后,并没有多少地方响应他,而刘昶辖区的军政长官,都也心怀鬼胎,在这种背景下,刘昶在武装叛乱后不久,就逃亡到了北魏帝国。
刘子业在诛杀这个叔叔失败后,又把自己另外三个强势的叔父,都扣留在了帝国都城。这三个叔父中,就有后来的宋明帝刘彧。
帝国经过这一系列动荡之后,政局变得更加不稳定了。在这种背景下,刘子业又把手伸向了自己另一个弟弟刘子勋。刘子勋当时占据江州,而孝武帝刘骏,当年就是在江州起兵取得帝位的。所以刘子勋虽然只有十一岁,但是刘子业却害怕有人拥立刘子勋在江州反对自己。但刘子业的命令,这次彻底失效了。因为诛杀刘子勋的命令到达江州后,刘子勋的属员们公开表示反对;并且迅速调集军队要攻打帝国中央政府。

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,帝国的局势已绝不是小皇帝刘子业可能控制住的了。在这种背景下,被刘子业扣留在帝国都城的三个叔父,遂收买了刘子业身边的亲信,于是刘子业被自己的亲信杀掉了。
再然后呢?他的叔叔刘彧爬上了皇位。再然后呢?就是刘彧让御用文人详细揭露刘子业此前犯下的一系列罪行;刘彧的意思非常简单,自己绝不是乱臣贼子,只是一个为了自保,而在大家拥戴下爬上皇位的受害者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waimaiplus.cn/6269.html

赞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