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庄宗李存勖想加强中央集权,朱友谦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,且一副霸气冲天的诸侯级大佬,自然是没有活路的。
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,一个大佬拥有独立的地盘、军事、政治、经济权力,而且不想放弃这些权力;本身就是死罪。因为套用一句经典名言,这种大佬,就是削亦反不削亦反,对这种人,有什么客气可言。
仅仅是因为,李存勖削藩磨刀霍霍时,朱友谦选择了乖乖进京受死,并没有任何反抗,人们自然更觉得,朱友谦死得实在太冤枉了。
问题是,安禄山造反前夕,唐玄宗调安禄山进京时。安禄山也是乖乖进京,如果当时唐玄宗把安禄山杀了,历史会怎么评价安禄山呢?
大概率上,也会认为安禄山死的太冤枉了;关键是,也难免会认为,如果唐玄宗不滥杀忠良,就不会有后来藩镇之乱。
问题是,唐玄宗没有杀安禄山;结果就是安禄山一怒,大唐帝国直接就由盛转衰了。在这种背景下,我们难免会认为,如果唐玄宗当时杀了安禄山,就没有后来那么多事了。
我们现在的问题是,如果李存勖当时没有杀朱友谦,会是什么结果呢?这个比较难说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,军阀永远是军阀,谁也不会轻易交出枪杆子的,甚至还想更上一层楼的。
对此,只要看看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前夕,安禄山的所作所为,就可以知道了。
因为李存勖削藩的结果,就是让军人力量把他拱翻了。所以朱友谦这种坐看风云、骑墙纵横的诸侯,写在历史书中,也就成了愚忠的典型。
朱友谦乖乖进京赴命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友谦赌李存勖敢不敢剪除他。因为李存勖在击杀朱友谦前,就已到了崩盘的边缘;击杀朱友谦的结果,也是李存勖无力承担的;这层意义上,朱友谦的选择并没有错,而是李存勖选择错了。
不久前,大梁皇帝朱友贞调魏博节度使杨师厚进京,杨师厚的小弟都劝杨师厚千万不要进京,因为一旦进京,就有可能被皇帝杀掉。
问题是,杨师厚认为大梁皇帝没有这种胆量;所以,二话不说就是直接进京了。
结果呢,杨师厚猜的没有错;因为大梁皇帝也知道,杀掉杨师厚的后果,是他根本无法承受的。
李存勖并没有击杀朱友谦的实力,却偏偏选择了击杀朱友谦;结果呢,就是让诸侯大佬人人自危;然后达成默契,一块造反了;于是李存勖自认神功无敌,却是一个回合都没有走下来,就被打得连北也找不到了。
如果李存勖拉拢住朱友谦,在李嗣源利用河北力量叛乱时,李存勖还有借力打力的空间,因为朱友谦代表的西部力量,显然足以制约李嗣源代表的河北力量。
但是朱友谦死了。所以面对李嗣源带领河北军队逼宫时,李存勖连一点像样的抵抗都无法组织起来。
当然了,也不是说,李存勖不诛杀朱友谦就可以避免失败。
不久前,大梁皇帝朱友贞让魏博节度使杨师厚进京,很多人都劝杨师厚不要接受这种命令,因为朱友贞有可能借机杀他的。但是杨师厚说了,我不是小看他朱友贞,我借他个胆子,他也不敢动我的。
然后呢,朱友贞果然没敢动杨师厚;问题是,朱友贞还是免不了被人火并而亡。
有时候,看历史,人们总是习惯受鸿门宴的思维思考历史,总而言之,借机把某个人杀了,就啥事也解决了。问题是,杀人容易,杀人之后呢?
朱友谦死后,人们在反对李存勖时,自然习惯性的拿这当借口。
因为按当时流行的说法,就是朱友谦忠于后唐,而李存勖听信宦官、伶人的谗言,所以把朱友谦杀了。总而言之,李存勖在宦官、伶人的迷惑下已脑残了,再任由他胡来下去,帝国一点前途也没有了。
朱友谦全家被杀时,朱友谦的老婆拿着丹书铁券问行刑官员说,皇帝当年给我们家一块生铁片,上面有几行红字,我老婆子不认得字,麻烦你给我念一下。那个官员只能假装没有听到。
朱友谦功高盖世,得到丹收铁券,听到李存勖诏令,二话不说就进京赴命,依然免不了满门抄斩,面对这种事实,你让军方大佬,谁能有安全感呢?
在这种背景下,是各种宫廷力量遍布各大军区,处处试图凌驾于军方大佬之上,你更让军方大佬有什么安全感呢?
在这种背景下,几个醉酒赌钱的军人突然不高兴,振臂一呼,于是后唐帝国就喀嚓喀嚓的响上了;然后,后唐帝国就是一副要崩盘的样子!就李存勖那种盖世的大英雄,也只能一筹莫展,于是他就这样出局了。
面对这种惊人的事实,喜欢用蝴蝶效应说历史的人,难免会说了,假如那天,那几个军人没有喝醉酒,就不会有后来的事了。问题是,在军人势力遍布不安、不满的环境下,没有这个原因,也会因为其它原因出事的。
总的来说,在军方大佬林立的环境中,皇帝对于军方大佬的态度是矛盾的。你不试图加强对他们的控制,帝国就是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,在这种格局中,皇权肯定是非常脆弱的;问题是,你敢试图加强对军人的控制,军人可真不是吃素的,一个不高兴,突然引起连锁反应,谁也别说自己神功无敌,因为你再神功无敌,也会分分钟钟出局的。